1950年春天,毛泽东主席带领中国代表团前往苏联进行访问。
在与斯大林交谈时,毛主席提到了人民军队在革命战争时期那种“不怕死”的勇气。斯大林和苏联翻译对“归”这个词感到困惑,于是请毛主席详细说明。
毛主席解释道:
这句话讲的是面对任何艰难险阻都要无所畏惧,对待死亡就像回归自然一样坦然。这是南宋名将岳飞的名言,他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英雄,因其在抵抗金国侵略中的杰出表现而广为人知。
斯大林听后若有所思地说:"尽管我对岳飞这个人不太熟悉,但从你讲的这些事来看,他绝对是个了不起的军事家,而且特别有胆量。"
毛泽东对岳飞这位历史人物有着深厚的敬仰之情,他经常在各种重要场合引用岳飞的事迹作为例证。
此时的毛泽东或许未曾预料,自己对岳飞的崇敬会在两年后得到回应。那时,他将收到一封来自岳飞后裔的书信,这封信将在他与这位历史英雄之间建立起一种跨越时空的联系。尽管当时他正忙于其他事务,但这段历史的巧合无疑为他的生活增添了一抹意想不到的色彩。
【一、 敬仰岳飞的毛主席】
在毛泽东少年时期于韶山私塾求学之际,岳飞的事迹便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,成为他崇敬的楷模。
他年轻时特别喜欢看明清时期的小说,尤其对《说岳全传》情有独钟。书里岳飞忠心报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他。
在20世纪30到40年代,面对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,岳飞被广泛推崇为激励民众的典范,其形象深入民心,成为激发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文化象征。这一时期,岳飞的故事和精神被用来鼓舞人民,增强团结,共同抵御外侮,展现了他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和时代价值。
1933年,毛主席在瑞金欣赏了京剧《岳母刺字》,深受触动。他提到:“岳飞是伟大的民族英雄,他忠诚于国家,勇敢对抗金国的侵略。我们也应该效仿他的精神,未来坚决抗击日本的侵略。”
1938年,毛主席在延安对抗大学员发表讲话,特别提到岳飞,以此阐述真正的英雄品质。他直言不讳地指出:“我们党内有些人表面上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,声称不屈不挠,可一旦面临真正的考验,就立刻投降成了叛徒。他们缺的就是岳飞那种不怕牺牲的勇气!没有这种精神,平时说得再漂亮,也不过是空谈。”
听完主席的讲话,大家深受启发,深刻领悟了其中的道理。这番话激励着每位学员,他们下定决心要成为坚强正直的人,并将这些教诲铭记于心。
1942年,田汉创作的《岳飞》这部历史剧在延安各地进行巡回演出,引发了极大的反响。
毛泽东同志多次亲临现场观看这部戏剧,激励军民积极投身战斗,号召大家与岳飞并肩作战,共同抵御金兵入侵。
漫步在风景如画的西湖边,毛主席原本愉悦的心情被周围的美景所感染。然而,当他偶然瞥见湖边那片墓地时,情绪立刻变得沉重起来。
他转向王芳,直接问道:“西湖边上这种墓有多少座?”
王芳稍作思索后回答道:“历代以来,众多权贵显要纷纷被西湖的迷人景色所吸引,将其视为绝佳的风水胜地,因此具体数量难以准确估算。”
毛主席曾这样说过:“那些人在世时享受了所有的荣华富贵,去世后还想霸占这么好的地方,这怎么行?我觉得,他们应该把西湖还给老百姓,自己搬到郊外去和大家一起生活。”
王芳在浙江任职多年,对当地历史颇为熟悉。他立刻联想到,西湖边还有一位历史名人的陵墓——岳飞墓。
毛主席稍作思考,语气平和地表示:"岳飞作为民族英雄,在民众心中有着特殊地位,西湖这片地方应该保留他的墓地。不仅是他,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墓冢也应该留下来,让后人能够缅怀。至于其他的,就都移走吧。"
在离开之前,毛泽东再次叫住王芳,说道:“有件事想麻烦你,清明节快到了,能不能帮我去岳飞墓前放个花圈?”
王芳领会了意图,立即开始处理相关事宜。
没过多久,岳飞的墓前就多了一个特别精致的花圈。这个花圈可不简单,是王芳特意代表毛主席送来的。
王芳在花圈的敬挽人处刻意省略了毛主席的名字,以保持低调。此后,毛泽东多次前往杭州西湖,专程参拜民族英雄岳飞的陵墓。
1975年,毛泽东因患有白内障,已经失明长达一年。这一年里,他无法看到任何东西,生活受到了极大影响。为了恢复视力,他决定接受白内障手术。手术前,他的视力问题已经严重到无法正常视物,因此这次手术对他来说至关重要。通过手术,毛泽东希望能够重见光明,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。
在实施手术时,由于麻醉效果未达到预期,毛泽东主席可能在手术期间感受到了疼痛。
毛主席对医生的劝告不以为意,轻松地回应道:“没关系,稍微疼一下没什么大不了的。不过手术时你们得给我放点音乐,就选《满江红》吧!”
在手术过程中,毛主席全程聆听着《满江红》的旋律。这首激昂的乐曲伴随着他完成了眼部治疗。医生们在进行手术时,音乐持续在手术室内回荡,为整个医疗过程增添了独特的氛围。毛主席在整个治疗期间保持平静,任由医护人员开展手术,同时沉浸在《满江红》的旋律中。这种特殊的场景展现了毛主席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的镇定与从容。
毛主席的一生中,岳飞的形象始终如影随形。
【二、穷困潦倒的岳飞后裔】
新中国成立初期,毛主席偶然间与一位岳飞的后代建立了联系。作为岳飞的崇拜者,这一巧合让毛主席与这位历史英雄有了更深的关联。
岳昌烈,出生于1890年,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后人。经过历史研究,他属于岳飞孙子岳珂这一支系,是岳飞家族的第二十七代传人。岳飞的子孙后代中,岳昌烈是重要的一脉。作为民族英雄的后裔,岳昌烈的家族传承了岳飞的爱国精神。这一支系从岳珂开始,代代相传,延续了岳氏家族的血脉。岳昌烈的身份不仅是岳飞后裔,更是这一脉在近代的重要代表。他的存在,印证了岳飞家族历经数百年依然延续的历史事实。
在南宋嘉定时期,岳珂担任嘉兴的地方官员,随后带领全家迁居至南门金佗坊附近。这一迁移促进了岳氏家族在嘉兴的扩展和繁荣。
岳琳作为岳飞的第七代后裔,生活在一个历史转折点,那时元朝已经确立了对中原的统治。
作为岳飞的子孙,岳琳无法接受为元朝效力的选择。他决定将家人安顿在嘉兴金伦坊的老宅,自己则搬到了杭州岳飞墓附近居住。这样的安排既表达了他对先祖的敬仰,也表明了他不愿屈从于异族统治的坚定立场。
岳琳的大儿子岳茂之为了逃避元朝官吏的追查,带着全家搬到了桐乡的濮院镇,从此祖祖辈辈都在那里种地过日子。
岳昌烈出生时,家境虽已衰败,但仍保持着文化世家的传统。
岳昌烈从小就肩负着家族的厚望和先辈的荣光,他也没让家人失望,年纪轻轻就考中了秀才。他对经典著作和诗词创作都很在行,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才子了。
岳昌烈本有望在科举考试中一举成名,然而他生活的时代恰逢清朝末年,社会动荡不安。就在他准备大展宏图之际,科举制度突然被废除,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。
岳昌烈并非那种死板的老学究,他迅速摆脱了最初的失意情绪,决定通过报考新式学堂来寻找新的发展机会。
岳昌烈凭借卓越的学识,成功考入了杭州求是中学。
走出高中校门后,他开始接触到很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新鲜事物,不仅视野开阔了,还学会了用英语和日语进行交流。
完成学业后,他辗转于绍兴、嘉兴、湖州等地的教育机构担任教职。然而,由于他性格张扬,行为乖僻,屡次遭到辞退。无奈之下,他只好返回故乡,接手家族世代经营的事业。
岳昌烈天生就不擅长理财,日子越过越拮据,只能靠变卖祖产维持生计。结果家底被掏空,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了,彻底成了流浪汉。
镇上的人看他挺可怜的,就给他找了个小巷子里的房子住。
房间光线昏暗,地面湿漉漉的,四周空荡荡的。岳昌烈以前是个富家子弟,现在却毫不在意这些。他找来一块门板,用砖头垫高,就这样搭了个简易床铺。
日常饮食方面,他主要靠邻里接济解决。每逢周边富贵人家举办婚丧嫁娶,他总是格外兴奋,因为只有这类场合才能让他吃上一顿丰盛的饭菜。
尽管生活极其艰难,岳昌烈始终没有放弃阅读的习惯。
他出门时总爱带几本书,走在路上也不忘翻阅,边走边低声诵读,完全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。
岳昌烈的行为举止与常人不同,在镇上显得格格不入,经常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。他特立独行的作风让邻里们感到不解,甚至招来不少冷嘲热讽。久而久之,他在镇民眼中成了个异类,大家对他的古怪行径议论纷纷。
他对外界的闲言碎语毫不在意,依旧平静地过着自己简朴的生活。
【三、岳飞后裔上书毛主席】
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,岳昌烈在当地已经成了一个类似孔乙己的角色。
年近六旬的他,身上套着一件破旧的长衫,脚上蹬着双磨得发亮的黑皮鞋。这身打扮,倒是跟他早年接受的中西结合教育挺搭调。他年轻时既学过中国传统文化,又接触过西方思想,这种跨文化的学习经历,让他在穿着上也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混搭风格。虽然现在年纪大了,衣着有些邋遢,但那种融合东西方的气质依然隐约可见。
尽管家境清贫,岳昌烈始终坚守着知识分子的尊严与气节。他注重言行举止,讲究礼节,言辞得体,既不屑于从事体力劳动,也绝不沾染任何偷窃行为。
1951年,岳昌烈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,实在撑不下去了。他决定放下自尊,想办法谋生。经过一番思考,他鼓起勇气,打算直接给毛主席写封信,请求帮助。
岳昌烈认为自己是岳飞的后裔,到了他这一代已经是第二十七代了。他琢磨着,毛主席可能会看在他祖上的份上,对他有所关照。不过,他心里也不是滋味,毕竟自己也是个读过书的人,现在却要依赖祖先的名声,这让他觉得有点对不起自己读过的那些书。
他决定在信中额外加入三首自己创作的《长征》七律和诗,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向毛主席展现自己的文学造诣,以此表明自己并非毫无价值。
桐乡县迅速派遣专人前往濮院镇展开实地核查,随后将调查所得情况直接向中央进行了汇报。
1952年春天,岳昌烈迟迟未见回音,便再次提笔致信毛泽东。他在信中首先回顾了先前那封信的背景,随后附上了一首自创的诗歌。诗的前半段以朴实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,描绘了自己生活的艰辛和对政府援助的迫切期待。后半段则巧妙运用"玉楮"和"江红"两个意象,委婉地表明了自己是岳飞后裔的身份,并简要提及了家族渊源。
这封求助信尽管意在寻求援助,但字里行间既不低声下气,也不盛气凌人,反而透露出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。
毛泽东一直对岳飞怀有深厚的敬意。当他得知岳飞的后代展现出非凡才能时,内心十分欣慰,随即在文件上写下批示:“此人似应酌予救济。”这简短的八个字,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岳飞后人的关怀与支持。
在接到毛泽东主席的批示后,当地政府迅速从社会救助资金中划拨了一笔款项,用于岳昌烈的生活保障。然而,岳昌烈对此并不满意,他提出要前往北京担任官职,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配得上作为岳飞后代的身份。
面对这一不切实际的请求,当地政府没有直接应允。考虑到他的年龄和个人优势,积极协调,努力为其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。
1954年年初,岳昌烈正式成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的一员,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编写历史资料和撰写回忆录。
每月三十多元的收入足以让他自力更生,安稳度过晚年。
1970年冬天的一个下雪夜晚,岳昌烈意外掉进了街边的土沟。第二天早上,路人发现他时,他已经停止了呼吸。